日期:2023-05-09 06:01:01 来源:北方网
天津北方网讯:急救是生死边缘的一根“救命稻草”,当生命处于急需被挽救的关键时刻,也许一双援手就能点燃一份希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目前我国的“急救教育”仍然相对落后。2021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2022年1月,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公布。在这201所学校中,天津有5所学校入选,天津医科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该校也是全市最早在校内开展“新生全员急救培训”的学校。
一年过去了,天津医科大学“急救学校”建设的进展如何?克服了哪些困难,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年新学期伊始,伴随着一场场急救培训和科普活动紧锣密鼓地铺开,一个愈加完善的校园急救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资料图】
不只是加了一门选修课
细看天津5所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的名单,天津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天医)在其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也许有人会说,医科大学建“急救学校”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吗?现成的师资、场地、设备摆在那儿,加一门选修课就能实现,能有什么难度?实则不然。
首先要解决的是急救教育师资的匮乏,这不仅是天医一所学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市乃至全国“急救教育”推进的共同难题。天医护理学院教师高立硕告诉记者,急救教育培训师的师资与普通高校教育的师资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学校一直都有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普及的传统,虽然我们的教师掌握了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当时大家都没有经过急救教育培训师的师资培训和考核,带出来的学员并不是真正的‘持证救护员’。”
天医的学生们在上急救培训课
急救教育培训具备很强的实操性,按照国际标准应实施小班授课,一般每班不超过20人。尤其是心肺复苏(CPR)和体外除颤仪(AED)的实训,从按压深度到按压频率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更进一步规定,除主讲师外还要配备助理讲师,现场学员和讲师的比例不超过6:1,这样才能达到规范动作、统一标准的效果。天医学工部干部张诗晨告诉记者:“市红十字会有一批实力很强的急救教育培训师师资,但是他们除了面向社会进行救护员的培训外,还有许多公益活动和应急救援的工作要做;而我们每年入学的新生有1000多人,要实现小班培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依赖外部力量,不如做强自己的师资储备。2022年,天医与市红十字会合作,开办师资培训班,培养校内救护员师资力量,实现了校内应急救护培训的自给自足。高立硕和张诗晨都是通过这次培训拿到了师资资格。张诗晨告诉记者:“这次师资培训,全校共有31名教职员工取得了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师资证书》。除了重点培养护理学专业教师外,培训还扩展到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及各个学院的辅导员等教职员工。也正是有了这批师资储备,我们从2022年新学期开始,对全体入学新生开展了应急救护的系列科普和培训活动,覆盖学生达到1000余人,其中500人成为‘持证救护员’。”
在天医,想学习应急救护的知识、参加相关培训,不是只有新生入学培训这样一个机会。从定期“集中培训”到平时的“常态化培训”,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在天医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我们每年在开学季有新生的应急救护培训,在5月的劳动教育月,各学院也会借助各自的师资进行救护员持证考核培训。除此之外,我们每个学期还另外安排了两次集中的急救培训,可以说集中培训几乎贯穿了整个学期。”张诗晨介绍说。不仅如此,急救教育也被纳入了天医的课程体系,由护理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应急救护理论与实践》,全校学生都能报名选修,考试通过后不仅能够获得《救护员证》,还能拿学分,是非常受欢迎的课程。
应急救护重在实践。此前,记者在采访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主任、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潘森时,他就着重强调:“应急救护尤其是心肺复苏(CPR)的学习最看重实操,只有让每一个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才能处乱不惊。如何形成肌肉记忆,归根究底是要大量重复地练习。”可见,要培养一批在突发状况下能冲得上去、发挥作用的应急救护人才,日常反复的记忆和训练同样重要。
让培训常态化成为可能
4月13日18时30分,天医(校本部)学生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内,一群身穿志愿者红马甲的学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6套AED训练机和心肺复苏训练用模拟人整齐地摆放在场地内。今天要在这里开讲的是“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急救知识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的第一期《救护概论》。
学生们认真训练
在这群“红马甲”之中有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他是天医基础医学院大二学生方盛鑫,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天医急救宣讲团“救护员持证小讲师”。“今天在这里志愿服务的同学中还有几位持证小讲师,我们除了布置会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做主讲教授的助教,现场为受训学员答疑解惑,规范动作。”方盛鑫说。在天医的各类应急救护科普讲座和培训课上,你都能看到这群“小讲师”的身影。
2021年,方盛鑫一入学就参加了应急救护培训,取得了心肺复苏培训证书和《救护员证》。尽管已经拿了证,但只要遇到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自己有时间,方盛鑫就一定会再去听。“越是深入接触急救,越发现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程,而且许多急救技能就是要反复强化才能记得更牢,拿来就用。”许多同学和方盛鑫一样,都对培训抱有极大的热情,相比于拿证、拿学分,更加关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急救技能。在16课时的集中培训之外,学生们还希望有更多加强练习的机会,但是就读院系不同,空闲时间不同,怎么才能让学生们想练就练,还能有人从旁指导?这就轮到“持证小讲师”登场了。
从今年3月13日起,由26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 “持证小讲师”团队推出了“急救接力”活动。每周一三五晚上,在紧邻学生宿舍的学生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常态化的急救知识普及。方盛鑫告诉记者:“小讲师团虽然都是持证救护员,但不具备救护员培训师的资格,因此只能举办相关的科普活动。即使如此,在活动开放预约的第一天,名额几乎是秒没。”
虽说是急救知识科普,但小讲师备课的标准丝毫没有降低。“每场活动我们都安排一位主讲,另有4名辅助小讲师现场配合,内容以各类急救实操为主,包括心肺复苏、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创伤护理等。小讲师互相辅助,在不断重复的教学中,我们自己的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方盛鑫说。
对于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来说,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急救,这是一个很好的兴趣课堂;而对准备考取《救护员证》的同学来说,它则更像是一个随时开放的补习班,帮助大家进步。
“应急救护培训必须小班授课,我们现有的师资几乎都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这些公益培训中来,甚至其中许多人还贡献出了周末休息时间。自从有了‘持证小讲师’的辅助,让学校开展大规模的应急救护培训成为可能。而且因为有学生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让学生有了随时训练的基地。”张诗晨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天医的学生想要考取急救相关的证书,只要按要求上满规定的课时,并集合一定的人数,每个周末都可以安排考试,基本做到随报随考。”
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小朋友们,谁能告诉我,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它有什么作用?”台上老师话音未落,台下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胃是消化食物的”。
4月21日上午9时,在和平保育院卫健委幼儿园内,由天医的“持证小讲师”带来的人体知识科普活动现场非常热闹,30余名小朋友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小讲师带着孩子们通过拼插模型认识人体各个脏器的形状、位置和功能。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幼儿园老师悄悄对记者说:“没想到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这么集中。说不定从这堂课之后,他们之中会有人想要成为医生呢。”
天医的持证小讲师走进幼儿园
从3月开学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类似的公益科普活动已经举办了4场。天医急救宣讲团走出天医校门进入高校、社区和幼儿园,为不同人群带来各具针对性的急救知识科普。医学检验专业大三学生张昕皞是这次活动的主讲,也是“持证小讲师”团队面向社会系列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她告诉记者,这次走进幼儿园是他们急救知识进校园的一次试水,很快他们还会把活动推进小学和中学校园。“小朋友们热烈的反应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信心。对于进校园的活动,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方案。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我们就从生命教育出发,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自我保护。后面进入小学可以教孩子们一些生活中常见创伤的处理,比如怎么止血、如何处理烫伤等。中学生就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他人了,心肺复苏等内容肯定少不了。”
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
其实,除了组织校园的各类活动,天医各个院系都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而急救知识的相关科普,更是每场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一所医学专业大学,我们对‘急救学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规划,以2022年入学的新生为起点,施行新生全员应急救护培训,四年之后,整个学校就达到人人会急救的目标。”张诗晨表示。
2022年8月,天医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获批成为首批“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今年第二批急救教育培训师师资的相关培训也在计划之中,随着师资力量的逐步充实,天医的急救培训还将面向社会开放。“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当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他救’和‘自救’,那将是多么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一件事啊!”张诗晨笑着说。(今晚报记者 田莹)
标签: